包含怎么分析植物组分的词条
植物体内化学组分 用酸溶法(HF-HClO4-HNO3)对植物干体加热消解,稀释定容,之后,由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表6.16)。由表6.16可以看出,大峪沟湿地生长的四种植物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都有一定的吸纳能力,对硫的吸收作用尤为突出。 表6.16 植物体内元素含量表(单位:mg/kg) 植物的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的器官,其组织结构与茎叶不同,对各种化学元素的吸纳保存能力也不同于其他茎叶。根据有关文献(李新华等,2005,2007),见表6.17,植物各器官中硫的含量以根系最高,约为茎叶硫含量的1.6倍,按此比例折算,上述四种植物根的含硫量分别为:芦苇9.61g/kg(干重),香蒲8.41g/kg(干重),慈姑11.14g/kg(干重),藨草等22.78g/kg(干重)。 表6.17 植物各器官中硫的分布(单位:mg/kg) (据李新华等,2007) 植物元素分析方法的特点灵敏度、精密度都很高。 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一般都很低,除N、P、K等营养元素外,一般都低于土壤样品中正常值,所以分析时必须选用灵敏度、精密度都很高的方法。植物样品的分解方法一般包括干法灰化、湿法消解和微波消解等。 植物分析需要分析什么 植物分析主要就分析它的遗传物质,一个是花粉的分析嗯,结构性质的分析 怎么使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植物材料,是使用干样吗应该是要干样,不然植物中所含的水分,会影响燃烧过程,并且也会影响对植物材料本身有机物中H元素含量的测定。 元素分析仪是将粉碎研磨后的样品,通过锡囊或银囊包裹,使用自动进样器送入燃烧反应管中。在高温下的氧气环境中经催化氧化使其燃烧分解。 氦气作为载气和吹扫气。 燃烧后的样品经过进一步催化氧化还原过程,其中的有机元素碳C、氢H、氮N、硫S, 全部转化为各种可检测气体CO2,H2O,N(应该是N2吧,具体记不清了)和SO2。 混合气体经过分离色谱柱进一步分离。由于这些组份在色谱柱中流出的时间不同(即不同的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从而使混合组份按照N,C H,S的顺序被分离。 被分离出的单组份气体最后通过TCD热导检测器完成检测检测过程。 通过与标准样品比对分析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 过程中气体中的非检测气体被去除,被检测的不同组分气体通过特殊吸附柱分离,再使用热导检测器对相应的气体进行分别检测。 谁能告诉我植物细胞壁成分分析的具体方法?帮不了你~~~ 不过你可以通过现有资料(不是有别的细胞壁成分嘛……)去做做实验,试试??? 细菌细胞壁 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两种氨基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肽链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很强的网状结构。各种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侧链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随菌种而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四肽侧链氨基酸由d-丙-d-谷-r-l-赖-d-丙组成。初合成的肽链末端多一个d-丙氨酸残基。肽桥是一条5个甘氨酸的肽链,交联时一端与侧链第三位上赖氨酸连接,另一端在转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条五肽侧链末端d-丙氨酸脱去,而与侧链第四位d-丙氨酸连接。从x光检查可见肽聚糖的多糖链是一条较硬而又呈螺旋状卷曲的长杆,由于其呈螺旋状,连接在其上的肽链才伸向四方,使交联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邻近的肽链才可交联。但葡萄球菌的肽桥较长,有可塑性,使远距离的肽链间也可交联,交联率达90%,形成坚固致密的三维立本网状结构。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的四肽侧链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链直接与相邻四肽侧链中的d-丙氨酸相连,且交联率低,没有五肽交联桥,形成二维平面结构,所以其结构较革兰氏阳性的葡萄球疏桦。 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壁而使细菌变形或杀伤细菌,例如溶菌酶(lysozyme)能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之间的联苷键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引起细菌裂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胞壁过程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人和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结构,亦无肽聚糖,故溶菌酶和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均无毒性作用。除肽聚糖这一基本成份以外,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还各有其特殊结构的成分。 细菌细胞壁坚韧而富有弹性,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承受世界杯内的5~25个大气的渗透压,并使细菌在低渗的环境下细胞不易破裂;细胞壁对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起重要作用;可允许水分及直径小于1nm的可溶性小分子自由通过,与物质交换有关;细胞壁上带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